有的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、头晕、咽喉肿痛等现象,这些都是艾灸后上火的表现。
艾灸后上火是因为体内病邪盘踞,淤堵了阳气通行的经络,而阳气得不到疏导和传输,就会出现类似上火的现象。而艾灸之火最容易上攻头部,这是为什么呢?
虽然 “上火”只是老百姓的“土叫法”,并非专业术语,但它在中西医里,都有相对应的症状。西医把上火看作炎症反应,而中医则认为,它们与人体不同脏腑的“火热之邪”有关。
(资料图片)
这把“火”常会沿着人体经络上行,主要表现在头面部、口腔、咽喉等部位。故火热之邪也易循经上攻于头部,出现头昏头胀、眩晕等多种病症。所以这种时候“凉上”就很重要。
“凉上”不是指让头部受凉,而是通过艾灸下肢穴位,引火下行,使头部火邪散发的一种方法。
引火下行是中医的一种调理方法,也就是人体的上半部分出现火邪,例如头面部出现火邪,通过艾灸等方法让火邪向下走,从而改善火邪在身体上部引起的症状。
常用的穴位是足三里、涌泉穴,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引火下行,让热气进行全身通达,从而让机体可以将火充分的利用。
自古就有“三天吃只羊,不如洗脚再上床”、“夜夜把脚洗,难得寒气从脚起”的谚语。
中医学认为,双脚是运行气血、联络脏腑、沟通内外、贯穿上下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,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来反应,脚部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,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。
这六条经脉之根都分别在脚上的6个穴位中。仅足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,双脚穴位达66个,占全身穴位的十分之一。自古就有“养树护根,养人护脚”之说。中医理论认为脚位在下属阴,而寒亦为阴邪,故脚是寒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。
一旦保暖不当,寒冷低温刺激双脚,容易使毛细血管紧缩,血液回流心脏能力减弱,出现血液循环不畅,全身不适的情况;另外,如果足部保暖不足,就会反射性地引起鼻咽、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,使人体局部抵抗力降低,病菌、病毒乘虚而入而患上感冒。
如何暖下?
灸涌泉,常泡脚,乃暖下之本。最简单的方法是泡脚,可以有效驱除寒气,温暖全身。夜晚就寝前热水泡脚,撒点花椒或者艾草,泡到微微发汗为止,可以消除疲劳,改善睡眠,提升免疫力。
还可以经常艾灸足底的涌泉穴,这是肾经首穴,艾灸时能感受到全身热量的涌动,还能滋阴降火。
现在年轻人中特别流行露脐装或低腰装,其实是既伤了先天,又伤了后天。古人认为背为阳,腹为阴。而肚脐是阴中之阳,代表着后天。后背的腰眼则是阳中之阴,代表着先天。像年轻人前面露脐,后面露腰,透阴透阳,就会使纯阴阳之气外浮。
而且腹部这里本就属阴,阴属寒,人体六条阴经聚会在腹部,腹部可谓人体极阴极寒之处。寒久了则凝,凝则瘀,痰湿瘀毒这些体内垃圾最易瘀堵于腹部,造成上下不接,上热下寒。
妇科病也喜欢生长在寒冷、湿气足的地方。因为腹部处于一个低洼的地理位置,所以寒湿最易汇集,并涌向胞宫,引起月经不调、崩漏、带下、不孕等病。
如何暖中央?
艾灸腰腹部,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如果你不懂经络配穴,只灸肚脐一穴都能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。
① 腹部艾灸养生的长寿穴-神阙穴
神阙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肚脐眼,也是身体直通腹部的穴位,艾灸神阙穴具有温中散寒、养生保健、温阳救逆、开窍复苏、调补冲任的作用。
② 腹部艾灸养生延年益寿穴位:关元穴和气海穴
腹部是人体重要的所在,腹部重要的穴位也有很多,除了上述的神阙穴外,气海穴和关元穴也非常重要。
首先气海穴,顾名思义,就是全身的气集中的所在,气虚气弱,人就容易身体阴阳不平衡,而像一些更年期的妇女容易烦躁、易怒,这也是气不顺的缘故,艾灸气海都可以缓解这种状况。
而关元穴就是一个补肾调阳的穴位,对于肾阳虚的人来讲,艾灸关元,可以有效调理肾功能和性功能的作用。
③ 腹部艾灸养生调理脾胃:中脘穴
艾灸中脘穴有什么功效呢?艾灸中脘穴可以保养脾胃,还可以通腹降气。
其实我们看它的位置就能知道它的功效,中脘穴的位置和胃很近,所以这个穴位主要可以治一些脾胃疾病,比如腹胀、腹泻、腹痛、肠鸣、反酸、呕吐、便秘等,此外对食欲缺乏、目眩、耳鸣、青春痘、精力不济、神经衰弱等因脾胃不和引起的病症也很有效。
中医认为脾胃是“后天之本”,所以脾胃对于人的身体很重要,只要是脾胃不好,都可以艾灸中脘穴来调理。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